我國監理行業轉型與對策分析
發布時間:2016-04-15 14:24:42
隨著2014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的發布,監理行業發展態勢急轉直下,生存危機由然而生。2015年,國家發改委又繼續推進相關具體改革要求,例如價格放開、取消資質要求、調整個人準入規則等,不斷刺激著監理人本已十分脆弱的神經。
在此大背景下 ,監理行業到底該如何轉型?
監理行業不會消失
全面否定監理行業為我國建筑業市場有序、健康發展所作的貢獻,與現在有些人否定“白貓黑貓”理論一樣大錯特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經濟環境中開展的探索與實踐,本身就極富冒險性,成功固然可喜,但失敗也為成功堵塞了一條錯誤的路線,值得吸取經驗。更何況,監理行業在國內只有三十余年的歷史,生命力旺盛,距離蓋棺定論還遠。如果按照“因為某些現象和問題的存在,就應取締行業存在”這樣的理論,那么,因為三鹿事件就應該取消奶粉行業、因為樓歪歪和橋塌塌就應該取消建筑業……用“死亡療法”一蹴而就,徹底解決全部問題的思想方式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
通過對近兩年國家新推出的制度、通知等研讀,不難得出結論:監理作用是被不斷加強的,而非削弱。尤其是越來越重視總監理工程師的作用,例如無五方質量終身責任制等。尤其是在修訂建筑法相關要求之前,監理行業不會消失。
通過了解國外監理產生、發展和現狀,不難得出“監理行業今后仍是有價值的行業”這一結論。當然,監理行業如何重新定位、盡快轉型,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即從市場三角關系,轉變為圖1所示的多元關系。
從這個角度來看,對監理行業的政策調整,應該是有利于行業整體發展的,監理行業的服務對象更多了,機會應該更多了,關鍵在于自身能力建設。
為轉型想對策 尋找契合點
隨著新的監理行業定位的完成,監理行業服務對象逐漸多元化,這要求監理行業對不同類別服務對象進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以尋找適合監理行業進入的契合點。可采取利益相關方分析的手段來確定監理行業采取的應對措施和資源投入方式、強度和持續時間。
需要注意的是,利益相關方不是一成不變的,應結合實際工作開展的時機來進行分析;相同的利益相關方在不同工作階段所所關心的重點也會不同。
提高核心競爭力
在已確定的核心競爭力的基礎上,監理行業必須通過揚長避短來維持穩定、持久發展。例如,可采取表1所列的促進措施。
據不完全統計,監理企業人員年流動率大約在30%-40%之間。監理酬金能否提升到一個有持續吸引力的高度,將是對行業能否健康發展的重大考驗。
發揮監理協會作用
監理協會能否在制訂行業標準上作為行業代表發出聲音,是十分現實和有意義的。比如在推進監理薪酬體系改革、推動試驗檢測費歸屬問題的進一步明確、推動資質準入方式調整等方面。
借鑒國外成功經驗
對于監理行業的管理,日本要求凡是私人業主工程,必須委托有資格的(工程師)建筑師擔任監理,政府工程直接由政府專屬機構監理;美國的工程監理覆蓋率達到95%以上,也是采取的市場措施和政府管制相結合;而在法國,工程監理具有極高權威,只受到政府監管,不受他方約束;德國則采取與工程保險費率掛鉤的方法,也使監理職能履行得到了較好的保障。這些做法和成果經驗,值得我國監理行業在轉型過程中深入研究和借鑒。
抓住“互聯網+”技術應用機會
由于監理工作地遠在工程建設一線且各項目間較分散等因素,過去監理企業對監理部的監管存在一定技術難度。而今,憑借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移動網絡的便捷,完全可以克服過去監管上的黑洞,使全過程透明化。特別是“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益,未來在監理行業廣泛推廣,是大勢所趨。監理企業只有抓住這個機會,才能在行業內脫穎而出,贏得先機。
作領軍企業
從宏觀經濟環境來看,“十二五”期間我國市場經濟已經向更高一個階段推進,產品質量和安全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誠信”成為稀缺資源。監理企業之間的競爭也不再是簡單的價格、服務層面上的競爭,監理人員和監理企業信用制度將極大地影響到未來的競爭結果。同時,工程建設方和承包方逐漸成熟,將從兩端擠壓監理行業的生存空間。
最重要的是,監理企業規模普遍偏小,能力偏弱,在轉型代建、咨詢的道路上,只有通過兼并重組,達到一定規模,具備相當實力,成為行業的領軍企業,才有可能在完全市場化的咨詢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綜上,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由生到死的的規律,監理行業也不例外。所以,在這個特定時間節點上,只有認清方向,不斷變革,以適應巨變時代的要求。